「科技的意义在于减轻你的负担,而不是成为你的负担。」
在纠结是否要重新开通 Apple Watch 的蜂窝网络时听到了这句话。反思许久,意识到自己过去为了量化生活购入了许多 App 与设备,但最后的结果是成为了技术的奴隶。
我印象最深的例子是在 2018 年。那时少数派网站上关于任务管理工具 OmniFocus 3 的讨论甚广,这一工具的特点是能够细分你添加任务的每一项细节,比如你要从何时开始花多久时间完成任务、任务地点和优先度等等。这类工具本是拆解一些大任务并评估计划的好帮手,但那时的我有了「把生活中每件要做的事都添加进去」的想法(包括刷牙!),有一种「当我在 App 里添加我要做的事并点击『完成任务』后我才心满意足」的感觉,大到寒假作业、小到出门扔垃圾在那时都值得我先打开 App 添加进去才开始执行。我想,每天我或许至少要花一个小时不断地在「添加任务 – 调整任务时间 – 勾选完成任务」中循环,好像只有用 App 记录过的事才真正做过一样。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今年初到日本旅游时,在手机上下载了许多收集积分的 App,可以在消费时扫码收集与兑换。虽说只是 0.1% 的优惠,但为了积分这件小事,却一共花了几个小时在二三十个 App 注册、填写个人资料的流程上,付款前也焦虑地打开手机寻找 App、询问店员能不能使用。虽说我的本意不是为了那些优惠,更像是体验一种数字化生活,但毫无疑问这些积分 App 成为了我生活的负担,甚至促使我进行了更多不必要的消费(一个例子是,为了体验 App 通过蓝牙连接自动贩卖机这一功能,我在旅行期间购买了太多的咖啡和饮料)。
再比如我最感兴趣的 Apple Watch 运动健康数据收集方面。我过去很羡慕佳明设备的「身体电量」功能,本质上是通过可穿戴设备记录的数据来反映人一天的状态。所以当我发现 App Store 上有类似的功能时,我立刻就开始试用了。但在用了一个星期后,我发现我将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了这些量化的数值而非我自己本身的状态上,每个小时要抬腕看好几次自己的「电量」如何;最后才意识到自己已然是在这些量化的数据包围下生活,终于下定决心开始改变自己使用电子设备的习惯——删除了一百多个 App,只留下真正能够帮助到自己,并让自己卸下生活负担的工具。